深圳经济网
当前位置:深圳经济网 > 消费热点 > 正文

华为去年智能手机出货量超7500万部 “死磕”苹果三星

更新时间:2015-1-28 10:22:26     来源: 深圳商报
 

  对华为终端来说,最近三年是一场“耐力长跑”,通过一年一次的转型,华为终端在业绩上实现了里程碑式的跨越。华为消费者业务部1月27日在2014年业绩发布会上透露,2014年华为消费者业务销售收入122亿美元,首次突破百亿美元大关。华为终端“掌门人”余承东为今年定下了销量额160亿美元、出货量1亿台的目标。华为将持续提升在海外市场的占比至60%,在海外重点市场实现对苹果三星的赶超,在美国市场以自有品牌实现突破。

  智能手机出货量超7500万部

  从2011年起,华为消费者业务放弃白牌、低端定制的业务模式,走上自有品牌中高端之路。2012年从品牌、产品、渠道进行转变,并坚定实施精品策略。2013年,华为在全球市场初步构建起公开市场能力。到了2014年,华为已经站稳了全球高端市场。1月27日公布的数据显示,2014年华为消费者业务销售收入122亿美元,首次突破百亿美元大关,同比增长30%。终端产品总出货量达到1.38亿部,同比增长7.8%。智能手机出货量超过7500万部,同比增长45%

  华为消费者业务营销副总裁邵洋称,华为去年最为显著的变化就是中高端智能手机出货量占比大幅上升,达到了18%。其中高端系列中的P7上市6个月全球发货超400万台,Mate7上市3个月发货200万台。此外,公开渠道(含电商)在手机销售收入中占比达到41%。截至2014年年底,华为消费者业务在全球共建立630个品牌形象店,大大提升了消费者的品牌零售体验。

  品牌知名度提升至65%

  值得注意的是,华为在2013年底才成立的荣耀子品牌在2014年收获了24亿美元的销售收入,是2013年1.09亿的20多倍,产品出货量超2000万部,进入全球近60个国家和地区。“华为提升中高端形象,为荣耀的信任感背书。荣耀则拉近与消费者的距离,为华为的亲和力加分”,邵洋说,双品牌战略成为华为终端攻占海内外市场的“法宝”。

  伴随着中高端机型的全球畅销,加上全球范围内的互联网营销攻势,令华为品牌知名度持续上升。根据益普索在全球32个国家开展的消费者调研,2014年华为品牌的知名度从52%提升至65%,这意味着华为品牌已被全球接近2/3的消费者所认知,而在中国区这一数字是90%。

  华为荣耀业务总裁刘江峰在接受记者专访时透露,华为终端中国区和荣耀中国区合并将成立新的华为终端中国区。两个品牌将在国内共用一个线下销售平台,主要整合双方前端销售渠道,一方面可避免两个品牌在国内市场“内斗”,另一方面可拥有更大的定价权。华为主品牌终端将主要面向售价在2000元以上的中高端市场,而荣耀则将聚焦于1000元至3000元之间的中低端市场。

  研发投12亿专利量1.2万件

  据1月27日公布的数据,去年华为集团申请专利62959件,其中与终端相关的专利1.2万件,获得授权的专利36511件, 几乎占了所有中国终端厂商专利的一半以上。“没有知识产权,华为终端不敢在高端市场上迈进”,华为消费者业务副总裁徐钦松在采访中说。如华为Mate7上搭载的指纹支付采用是触摸式指纹传感器,是业界第一家在安卓上采用触摸式指纹传感器的手机厂商。荣耀6 plus首次采用全球独创的仿生平行双镜头设计,正是搭载了华为独家专利的3IE算法引擎。

  邵洋称,2014华为终端在研发上的投入达到12亿美元,2015年则会继续增加。目前华为终端已在全球建了16个研发中心,有7000名终端研发人员。“华为终端的专利策略是自保,而非制略别人”,他说。

  将在海外市场挑战苹果三星

  2014年华为消费者BG中有52%的销售收入来自海外,这也是华为终端业务海外收入首次超过内地市场。对于华为来说,2015年是消费者业务决胜全球市场的 “格局之年”,华为将重点攻克海外市场,力求将占比提升至60%。

  记者从会上了解到,华为终端去年在中国区的增速接近20%,但与海外市场增幅相比不可同日而语,如中东为254%、亚太122%、拉美104%、欧洲也达到了77%。邵洋透露,华为在今年已圈定了十余个战略国家,“下了死任务,在这些区域去挑战苹果和三星”。在产品上,华为主品牌将利用高端产品树立华为品牌创新、高品质的品牌印象,荣耀品牌则将聚焦互联网,复制国内模式到海外,激活海外线上营销,建立样板市场。

  徐钦松则坦言,华为终端以往在美国做得不是太好,“美国手机市场是运营商主导,今年华为会以自有品牌进入美国公开市场”,他说,华为计划发布包括荣耀在内的产品,通过美国辐射全球,并在未来保持持续投入。

  华为消费者业务部CEO余承东在会上透露,2015年华为终端销售目标是160亿美金,出货量目标是1亿部智能手机。(记者 陈姝)

 
编辑:zl
如果您对这篇文章有兴趣或有疑问,希望做进一步交流,请联系曾先生QQ:1094336465 | 点击联系
 图片精选

合作媒体:人民网 新华网 中国网 中国日报网 国际在线 CNTV 中青网 中国台湾网 央广网 中国西藏网 中新网 中工网 光明 百度 新浪 搜狐 网易 凤凰 和讯 腾讯 上海经济网

关于我们 | 广告报价 | 招聘信息 | 服务优势 | 成功案例 | 免责条款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2-2014 www.ceesz.cn All Rights Reserved. 深圳经济网 保留所有权利

粤ICP备140300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