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经济网
当前位置:深圳经济网 > 热点时评 > 正文

哪些“引才”经验 深圳能借鉴?

更新时间:2018-5-16 10:29:10     来源: 南方日报
 
原标题:哪些“引才”经验 深圳能借鉴?

今年4月,第十六届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大会上,求职者在海归人才项目对接与成果展区寻觅心仪岗位。南方日报记者 朱洪波 摄

  许一个户口、送一套房、贴一笔钱……近一段时间以来,各地人才争夺战狼烟四起。

  这厢,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出台《北京市引进人才管理办法(试行)》,提出建立优秀人才引进的“绿色通道”。那厢,上海对外公布人才高峰工程行动方案,提出要在“人才高地”基础上筑起“人才高峰”,聚天下英才而用之。与此同时,武汉、成都、南京、西安等一大批“新一线”城市也加入人才争夺战,推出大波政策优惠,吸引人才扎根。

  轰轰烈烈的人才大战中,深圳也印发了《深圳市关于加大营商环境改革力度的若干措施》(以下简称《若干措施》),并明确提出深圳将进一步加大力度吸引全球人才前来创业创新,提供更优质的公共服务,包括对符合条件的海外高端人才,在医疗、教育、住房、子女入学等方面给予市民待遇,营造更具吸引力的人才发展环境。

  那么,致力于建成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的深圳,其人才政策竞争力究竟怎样?对标发达国家,比拼国内其他城市,深圳如何才能抢得来人才,又留得住人心?

  住房服务 保障性住房成标配分配机制仍需完善

  2018年春节刚过,来自江西的郭晓东银行账户里就收到一笔由深圳市人社局提供的15000元租房补贴。虽在高昂的房租和房价面前,这些补贴杯水车薪,但这让那些在北京、上海工作的同龄人羡慕不已。

  据了解,从2016年12月1日起,深圳正式开始受理新引进人才租房和生活补贴申请,补贴标准为:本科15000元/人,硕士25000元/人,博士30000元/人,补贴一次性发放。这一鼓励人才落户的现金补助力度之大,覆盖范围之广,在国内一线城市同类政策中至今无出其右。

  这还只是深圳市一级的基本参照,有的区为进一步加大“抢人”力度,还给出双倍补贴。

  住房补贴之外,如今“送房子”也正成为深圳各区吸引人才的标配。南山、宝安均表示,每个街道都将规划建设人才公寓,龙岗区则对所有符合条件的“深龙英才”提供最长10年的安居保障。根据规划,“十三五”期间,深圳将建设筹集保障性住房和人才住房40万套,其中人才住房不少于30万套,相当于特区建立30多年来建设各类政策性住房数量的总和。

  然而,看似诱惑满满的福利背后,深圳在住房保障供应体系上却屡被“吐槽”,其重要一点就是分配机制不完善。按照规定,深圳高层次专业人才可不需轮候直接申请人才住房和保障性住房租住,不过,此类人才占深圳人才总量的比重相对有限,无法解决最广大的高中初级人才的住房需求,余下的高中初级人才要想租住,则只能通过个人轮候保障性住房(针对符合条件的全体户籍居民)或市、区级重点企事业单位定向配租(售)来解决,缺乏单独针对人才个人的住房分配渠道。

  加之,不少保障房建设位置较偏,交通不便,造成一方“愁嫁”、一方需求无法释放的窘境。其中,2017年龙岗区开工15499套人才保障房,空置率却超1/3。对此,专业人士建议,深圳应建立“双通道”申请人才住房和保障性住房,除符合条件(具有深圳户籍并达到社保缴纳年限)的人员都能参与的个人轮候外,还要单独建立面向人才个人的申请渠道,以实现物尽其用。

  深圳市人大代表、深圳市钟表行业协会副会长陈思楚建议,新建人才保障房应科学规划选址和布局,并将空置率纳入政府指标考核。

  在保障人才安居方面,新加坡组屋成为众多专家推崇的一个成功案例。据了解,新加坡于1964年推出“居者有其屋”计划,由政府主导组屋的开发与建设,目前超过80%的新加坡人口居住在组屋中,每平方米平均售价仅为市场价格的1/2—1/3,相对合理的房价不仅节约了人才和创业者的居住成本,还有力避免了低收入劳动力流失。此外,政府还为海外高端人才提供免费住房或给予宽松的购房政策,有利于吸引海外高精尖人才和跨国企业入驻扎根。

  公共服务▶▶教育、医疗、社保仍需与国际接轨

  住房之外,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也正成为海内外人才关注的重要一环。

  当被问及“外籍高科技人才最渴望解决的居住环境问题是什么”时,深圳一家人才引进中介机构负责人表示,这类人才非常重视家庭,他们不会孤身一人来中国发展,而是携家带口,刚好面临子女教育、家人医疗服务等问题。“根据我们从北上广、硅谷等地挖掘人才的经验来看,他们很多人乐意来深圳工作,然而,一旦考虑到子女教育问题、医疗配套设施时,不少人便开始犹豫。”

  深圳市长陈如桂也在不同场合多次提及深圳的基本公共服务,认为无论是质还是量都存在短板,特别是教育和医疗这两个领域。前者存在“学前教育总体水平偏低、监管不到位,中小学优质学位紧、班额大”等问题;后者存在“医疗资源总体不足,医生缺、床位紧,基层医疗服务能力不强,千人床位数仅为3.6张,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三甲医院只有16家,远低于北上广”等问题。

  2017年12月,深圳市政协科学技术界《关于在前海授牌设立国际人才服务中心(公司)的提案》指出,如何吸引和稳定外籍人才来深工作,关键问题在于如何解决他们在社会福利、养老等制度性保障方面的诉求。以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引进国外专家为例,一位英国正职教授来先进院工作,该院需要承担其在英国薪资的2倍以上费用,才能保证他在深圳工作生活的各方面与英国持平,多出的经费主要用于个人所得税、养老、医疗保险等。提案指出,不同于香港,深圳的社保与国外没有任何衔接和关系,若使其放弃原工作地社保,那深圳用人单位就需要承担极高代价。

  对此,《2017中国区域国际人才竞争力报告》蓝皮书给出建议,应建设与国际接轨的社会保障体系,对境外人才来华工作期间社会保障的开户服务、缴纳标准、保障内容、离境衔接等进行明确规定。完善社会保险对境外人才的准入、使用与退出机制。在社会保险方面,报告指出,目前中国与德国、韩国签订了互免养老保险协议。

  记者了解到,为解除海外人才回国创新创业的后顾之忧,进一步健全完善国际教育、国际医疗、国际人才公园等生活配套设施,提升社区服务治理水平,早在2017年,北京朝阳区就发布了《朝阳望京国际人才社区建设实施方案》。方案发布后,对于申请永久居留的朝阳外籍高层次人才,审批手续办理时间从180天减少到90天。此外,对符合认定标准的外籍高层次人才及其配偶、未成年子女,经北京市商务委员会推荐,也可直接申请在华永久居留。

  ■专访

  美国国际华人科技工商协会主席李大西:

  深圳高端人才引进标准应更具弹性

  在海外人才看来,深圳的引才政策吸引力如何?未来如何改善?对标硅谷,差距又在哪里?对此,记者采访了曾参与创建深圳留学生创业园的美国国际华人科技工商协会主席李大西。

  南方日报:您觉得深圳的引才政策怎样?

  李大西:深圳的引才政策是比较有力的。不过还可以进一步改进。很多海外人才既有国内成长经历又有海外生活体验,他们往往更熟悉国际惯例,具有更强的跨文化沟通能力、国际视野和战略眼光。

  所以,深圳要重视海外人才的建议和看法,要实实在在落实对海外人才回国创业的支持和帮助。但目前,深圳部分与海外人才对接的活动却存在形式大于内容,缺乏有效对接手段,这一方面深圳需要认认真真重视起来。

  南方日报:您认为深圳应该怎样改善?

  李大西:目前一些引进政策力度很大,但部分流程较复杂,操作起来较麻烦。此外,有一些项目扶持标准设置了年龄限制,超过一定年龄就被“拒之门外”,但很多回国发展的海外领军人才,尤其是院士级别,都已经六七十岁,这些人在国外功成名就,想要报效祖国,我们应该伸开双手去欢迎他们。比如,我们拟在深圳建立一个芯片研究院,深圳市有关方面也表示要全力支持,但在孔雀计划申请填表时,团队的核心带头人却因超龄被“卡”掉。很多项目可能因此就落户到别的城市。所以,深圳对于人才尤其是高端人才引进的标准,是不是应该更具弹性。

  南方日报:近年来,深圳留学生创业园成功孵化了800多家留学生科技企业,包括朗科、迅雷、光启、柔宇、华傲数据等明星企业,但国内也存在一些留学生创业园经营不善的案例,您认为主要区别是什么?

  李大西:内地很多留学生创业园由政府主导,但深圳走的却是市场化路线,由海外留学生组织主要负责操作。这是最大的不同。一些政府部门为了政绩,制定的引进计划会比较激进,往往追求引进的数量、规模,而市场化路线,更注重企业本身的质量。例如深圳留学生创业园,我们依托协会在海外建立了一个实实在在的专业化引才网络,还成立了专家委员会,选拔企业标准严、看得准,再加上深圳良好的创新生态及我们提供的回国创业“一揽子”服务,企业“死亡率”低,也成就了今天的留学生创业园。

  南方日报:外国人士对深圳是一个怎么样的评价?

  李大西:很多来过深圳的人都会惊叹,这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城市。在我看来,深圳的成长不仅是技术进步和GDP数字的变化,整个社会风气和文化建设上都进步很大。可是,深圳在美国并没有那么大的知名度,所以我觉得深圳要想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国际形象,吸引越来越多优质的国际化资源,就必须在整个城市品牌形象宣传上进一步加强。

  南方日报:深圳一直要对标硅谷,您觉得深圳与硅谷差距主要在哪里?

  李大西:深圳有比硅谷强的地方,也有明显弱的地方。在深圳,一个硬件创业者可以轻松实现所有环节的连接。只要你有好的想法,在这里就能实现,效率比硅谷更高,成本比硅谷更低。而硅谷的创新能力则在于他周边有很多大学,以及对于资本和创新企业的强大吸引力。

  在美国,如果有一个好技术,那么风投就会跟他说,你把公司迁到硅谷去吧,这就是硅谷吸引力的最好证明。而目前在国内,深圳在这一方面的优势还没如此突出。

  ■观察

  人才争夺战,深圳如何“俘获”更多人心?

  政策红利之外,在观察者看来,未来的人才竞争将进入到以城市体系、生态环境、制度环境等为代表的,更为基础的综合实力比拼。

  2018年初,广州、成都等地相继公布新一轮城市发展总体规划。广州的城市发展愿景是“美丽宜居花城活力全球城市”,目标直指人的美好生活。

  旧金山湾区委员会经济研究所前所长肖恩·伦道夫直言:“人们从世界各地来到这里,他们看到了机会,但同时也关注它是不是一个适合家庭长期居住的地方。”

  在综合研究了多个国际第三方机构评选出的宜居城市榜单后,记者发现,考量项目基本涵盖:消费水平、经济环境、住房、医疗健康、自然环境、政治社会环境、公共服务和交通、综合安全度、休闲度、学校和教育、文化环境等。

  这也意味着,未来人才的竞争,更多可能是一场无法直接用金钱取胜的“人心争夺战”。

  纽约市调查显示,在纽约人心中,“多样性”(diversity)是纽约市最大的财富。多样性,连同环境、机遇、生活、文化、空间、博物馆、餐厅等都成为“纽约客”心中的纽约财富。

  视线拉回深圳,尽管目前在创新发展上迈入一个新阶段,但在综合开发研究院(中国·深圳)公共政策与绩效评估研究中心主任王梅看来,深圳推出的几大人才引进工程,很有针对性,但有点过于偏重产业和技术人才。“从现阶段来看,这些人才也许是当务之急,但从长远发展来说,不管是经济社会的发展还是城市的发展,应该是有血有肉的,需要有人文滋养,所以应该对法制、社科、艺术、文化教育等领域的高端人才也要有一个积累。”王梅认为,深圳要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必然需要一个更全面、更广泛的人才概念。

  【记者】杜艳陈熊海

 
编辑:zl
如果您对这篇文章有兴趣或有疑问,希望做进一步交流,请联系我们! | 点击联系
 图片精选

合作媒体:人民网 新华网 中国网 中国日报网 国际在线 CNTV 中青网 中国台湾网 央广网 中国西藏网 中新网 中工网 光明 百度 新浪 搜狐 网易 凤凰 和讯 腾讯 上海经济网

关于我们 | 广告报价 | 招聘信息 | 服务优势 | 成功案例 | 免责条款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2-2017 www.ceesz.cn All Rights Reserved. 深圳经济网 保留所有权利

粤ICP备140300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