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经济网
当前位置:深圳经济网 > 深圳文化 > 正文

活的文化新的品牌

更新时间:2006-10-24 10:06:23     来源: 深圳新闻网
 
    汇聚八大剧种、十三名家的“名家名曲”演唱会再度在深唱响,这不仅是戏曲票友们的福音,更是深圳广大市民的幸事。这不是两场简单的演出,而是具有深远文化意义的公益举动。当那些咿咿呀呀的唱腔浸润到你的心肺时,如果一种久违的温暖感在你心中油然而生,“中华之声”就完成了自己的使命。

    深圳的演艺市场繁花似锦,每年上演的各类演出上百场,但要想看上几场原汁原味的传统戏曲,却并非易事。跟流行音乐等现代文娱项目比起来,戏曲光凭自身所能够争取到的市场空间相当有限。打造“中华之声”这样的传统文化品牌,正是要为这些受到视听时代冲击的民族文化根系营造宜人的生态,让我们民族的精神血脉在深圳延续、光大。

    今年6月,国务院公布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10大类518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传统戏曲类以92项高居“榜首”,此次来深的八大剧种全部赫然在列。戏曲是活的文化,它不像那些有形的文物,隔多少年挖出来仍然可以证明自己的价值,戏曲靠的是代代接续、薪火相传。对于传统戏曲流派来说,唱念做打的精髓一旦失传,那就是无法挽回的文化损失。像今年“中华之声”阵容中比去年新增的评剧、秦腔、晋剧这些“少数派”剧种,都面临着传人难续的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单凭戏曲界自身的努力还远远不够,只有有了大众的关注和社会的支持,追随戏曲、投身戏曲的人才会像如今热衷流行音乐的人一样,获得充沛的动力。“中华之声”要唤起的正是这种关注。

    畅游梨园胜景,唱响“中华之声”,早已经超越了娱乐欣赏的层面,这是我们每个人肩上的一种文化承担。每一位前往现场的深圳人,请不要吝惜你们的掌声与热情,要知道,每一份支持都是传统戏曲前进的重要动力。让这些声音击中我们吧,那些几乎纳入了我们记忆仓库的瑰宝需要重新提取出来,需要我们把它们擦得锃亮,重新绽放出应有的神采。

 
编辑:zl
 图片精选

合作媒体:人民网 新华网 中国网 中国日报网 国际在线 CNTV 中青网 中国台湾网 央广网 中国西藏网 中新网 中工网 光明 百度 新浪 搜狐 网易 凤凰 和讯 腾讯 上海经济网

关于我们 | 广告报价 | 招聘信息 | 服务优势 | 成功案例 | 免责条款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2-2014 www.ceesz.cn All Rights Reserved. 深圳经济网 保留所有权利

粤ICP备140300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