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经济网
当前位置:深圳经济网 > 深圳经济数据 > 正文

深圳如何建设更加开放包容的合作共享之城?

更新时间:2018-5-24 10:35:08     来源: 南方日报
 
原标题:搭建国际化合作平台 打造创新型全球城市

  深港交界的河套地区是深港合作的下一个重点区域。南方日报记者 鲁力 摄

  近期,为了与香港共同开发河套片区,深圳宣布成立建设深港科技创新特别合作区领导小组,组长由市委书记王伟中担任。

  此举是深圳新时期打造合作共享之城的一个缩影。今年3月底公布的《深圳市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方案(2017—2020年)》(以下简称《建设方案》)提出,深圳将以全球视野谋划开放布局,积极参与全球可持续发展,搭建国际化开放合作平台,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努力实现更高水平的内外联动和双向开放,建设更加开放包容的合作共享之城。

  合作共享之城具体怎么建?在打造“全球城市”上,深圳又有哪些新举措?

  ●南方日报记者陈熊海张玮

  □从前海到河套地区

  深港力求实现人流物流信息流全面流通

  两个月前,300多位知名企业家在深圳出席“2018粤港澳大湾区工商界春茗”盛宴。

  该活动由去年底成立的粤港澳大湾区企业家联盟举办,全国政协常委、香港中华总商会会长、新华集团董事局主席蔡冠深任联盟主席。今年全国两会期间,蔡冠深提交的有关粤港澳大湾区提案,得到113位湾区内全国政协委员联署,引起各方高度关注。

  “作为国家战略,粤港澳大湾区连续两年被写进政府工作报告,其发展规划也即将出台实施。委员们都希望大湾区建设全面提速,为国家打造全球经济总量最大、创新能力最高、文化及教育发达的大湾区。”蔡冠深说。

  “深港合作”被认为是粤港澳大湾区战略中的核心,这从“前海”和“河套”成为各方热议的高频词可见一斑。两个区域自“出生之日”起便与香港紧密相关,除了地理位置均处深港边界交会处,从名字上也昭示了区域定位——前者是“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后者为“港深创新及科技园”。

  走进前海,这块曾经的滩涂经过5年的开发已“港味儿”十足:繁体字指示牌随处可见,汇丰、恒生、东亚、周大福等企业的独立楼栋或门脸令人瞩目……截至今年3月底,前海片区累计注册港企8031家,注册资本8937.26亿元。仅去年就新增2482家,几乎每天就有7家港企落户,港企实现的增加值、税收、固定资产投资占比都接近1/3,港企在前海的支柱作用已非常明显。

  前海往东20多公里的地方,河套地区的开发也正紧锣密鼓地进行。2017年初,深港两地政府签署推进落马洲河套地区合作备忘录,决定共同发展“港深创新及科技园”后,该园计划建成香港面积最大的科创平台。

  “香港特区政府已承诺5年内科研投资占GDP比重翻一番,新的财政年度预算案将新增500亿港元用于支持创新及科技发展,其中200亿港元用于河套地区港深创新及科技园的开发。”香港科技园主席罗范椒芬说。

  深圳也正加紧通过深港合作平台集聚全球创新要素。《建设方案》提出,加快落马洲河套地区共同开发,建设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聚焦实体经济和科技创新,打造深港跨境深度合作示范区。为推动合作区建设,近期,深圳市成立建设深港科技创新特别合作区领导小组,组长由市委书记王伟中担任。

  此外,《建设方案》还提出,推动前海合作区扩区,把前海打造成为粤港澳深度合作示范区和城市新中心。“香港是国际金融中心,深圳创新能力极强,再加上广东非常成熟的全链条产业带,可谓包含了世界著名湾区的全部优点。我相信未来5—10年,粤港澳大湾区就有机会排在全球前列。”蔡冠深说。

  不过,蔡冠深也坦言,在当下描述的粤港澳大湾区一小时生活圈,现实中还不是很方便,依旧存在“大门开了,小门还在”的问题。“湾区内要人流、物流、信息流全面流通,让人和信息实实在在地实现便利化流动,才有可能吸引香港的企业家,特别是年轻人到内地发展。”蔡冠深说。

  □从深汕特别合作区到“3+2”经济圈

  破除区域合作行政壁垒实现深度融合发展

  近期,深圳市委、市政府发布实施《关于深圳市组织实施深汕特别合作区机制体制调整的工作方案》,对深汕特别合作区清晰地布局新的发展。

  根据去年发布的《深汕特别合作区体制机制调整方案》,按照“10+1”(深圳10个区+深汕特别合作区)模式,将合作区打造成为深圳主导的经济功能区,推动形成深圳全面主导,汕尾积极配合的合作格局,合作区党工委、管委会调整为深圳市委、市政府派出机构。根据今年4月中旬发布的《201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去年合作区的GDP首次纳入深圳GDP中。

  “深圳总部+深汕基地、研发+生产”成为深汕合作区的发展模式。目前,深汕合作区已引进华为、腾讯、华润等大数据产业项目,将努力打造飞地经济新样本。

  根据《建设方案》,深圳将推进深莞惠和河源、汕尾“3+2”经济圈建设,建成若干跨区域共建的低碳发展合作试验区和产业园区,健全体制机制、加快深汕特别合作区建设。

  与之相关的一条重要信息是,深莞惠经济圈(3+2)党政主要领导第十一次联席会议(以下简称“联席会议”)传递出重要信号:将参照深汕特别合作区有关做法,推动在东莞、惠州邻近深圳地区划出一定区域,规划建设跨行政边界的功能协调、产业互补、成果共享的区域协同发展试验区。试验区地区生产总值、税收存量归当地所有,增量部分由三地政府在协商基础上按比例分成,提升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五市近期共同推进的重点合作事项有46项,其中交通运输领域就占了24项,包括一直受到高度关注的深惠14、16号线接驳、惠州机场的定位、莲塘口岸建设等。

  2018年深圳市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出,要推动深汕高铁、新深汕高速等规划建设,推动深莞惠“3+2”经济圈深度融合发展,高起点建设深汕特别合作区,加强与中山等珠江西岸地区产业协作。积极参与广深科技创新走廊规划建设,出台深圳实施方案。

  一名区域发展观察人士认为,联席会议传递出的信息标志着“打破行政壁垒”推进到了实体层面,无论是深莞惠还是粤港澳大湾区,最难打破的是行政壁垒,不但要破除利益上的纠葛,还要破除思维上的局限。“都市圈时代原有的利益分享机制已落后,需谈判出新的利益分享机制,对以往因行政壁垒造成的区域合作教训进行总结、反思、检讨、借鉴。”

  “目前缺乏有效的区域合作管理体制,区域平行合作常见的管理体制叫‘联合管理’或‘齐抓共管’,往往效果不佳。”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旅游与地产研究中心主任宋丁认为,如果不在实质性问题上做出深层次的改革,例如管理体制和利益分配格局等方面的改革,试验区就很难走得更远。

  □从航空线路到航运领域

  促进互联互通搭建全球性开放合作平台

  航空与航运是一个城市联通世界的重要渠道。2017年,深圳港完成集装箱吞吐量2521万标准箱,同比增长5.1%,连续5年位居全球第三。

  深圳在航运领域国际领先,但在航空领域却存在公认的明显短板。2017年,深圳新开国际航线16条,创历年之最,目前可通达洛杉矶、莫斯科、法兰克福、悉尼等36个国际热点城市。上述数据与国内的北上广相比,深圳还存在一定差距。

  《建设方案》提出,积极促进交通互联互通,拓展与沿线国家地区的港口、机场航线网络,努力打造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2018年,深圳将对标新加坡和香港制订深圳自由贸易港构建方案,新开5条国际邮轮航线。深圳还将拓展国际航线网络,重点发展全球创新型城市、欧美澳热点城市和“一带一路”节点城市航线,新开伦敦、马德里、布鲁塞尔等国际航线5条以上。2020年,深圳的目标是国际航线开通数量达60条。

  曾创办蛇口工业区的招商局集团与吉布提政府合作打造吉布提新港区,该港区已在2017年投入运营,双方将在吉布提共同推进“前港—中区—后城”的蛇口经验,在吉布提建设“东非蛇口”。目前,招商局集团在“一带一路”沿线的20个国家和地区经营50个港口。《建设方案》提出,实施拓展新兴市场、开拓“一带一路”市场行动计划,以东盟、南亚、非洲等沿线国家和地区市场为重点,以共建产业园区为支撑,引导更多本土企业与沿线国家和地区投资合作。

  除有形的交通网络与经贸合作外,无形的国际影响力也是深圳的重要短板。今年1月召开的深圳市委六届九次全会提出建设“全球城市”目标,即在本世纪中叶,建成竞争力影响力卓著的创新引领型全球城市。

  “深圳积累了雄厚的城市经济实力和一定的竞争力、培育了重要的城市观念,但在国际影响力、城市的国际竞争力、国际化城市文化形象方面仍存较大差距。”深圳市委宣传部理论处处长杨建说。

  数据显示,深圳的人均GDP与香港、新加坡差距较大,深圳拥有的跨国公司地区总部为60多家,不足香港的1/23,新加坡的1/70,差距较大。全球知名的城市评级机构GAWC(全球化与世界级城市研究小组与网络)发布的2018年的世界城市评级中,深圳位于第6档Beta级,世界城市排名第84位,排位落后于香港、北京、上海、台北、广州等中国城市。

  专家表示,“全球城市”指的是在全球政治、经济等社会活动中处于重要地位并具有主导作用和辐射带动能力的国际大都市,它们吞吐着全球的人才、资金和信息,在国际金融、科技、文化等领域有着广泛话语权。

  《建设方案》提出,深圳将搭建面向全球的开放合作平台,参与全球各类标准和规则制定,依托高交会、文博会、国际人才交流大会等重要平台,全面深化国际科技、经贸、文化交流与合作。加快国际语言环境、优质生活圈和国际消费中心建设,营造开放包容的国际化氛围。

  深圳实践已取得初步实效。如今年4月在深圳举办的第十六届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大会,就有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4000多家组织机构、外国专家和海外高层次人才代表8500多人参与。

  ■专家观点

  深圳应着力提升

  国际影响力及能见度

  “全球城市是全球城市网络的最高发展形态,所具有的高端人才集聚、国际高频互动、多元文化汇聚、资本聚合能力、国际交通连接等是一般城市所无法企及的。”深圳市政协委员、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郭万达说。

  他表示,纽约、伦敦、东京、巴黎这些顶级全球城市保持着全球资源要素配置的主导地位。相比之下,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中尚处于中低端位置,大多数城市在全球城市序列中还处于中后位置。中国要成为全球治理体系的重要参与者甚至引领者,更需要建设全球城市,这是国家赋予深圳探索全球城市建设的历史使命。

  全球知名的城市评级机构GAWC(全球化与世界级城市研究小组与网络)对城市的评级,主要参考国际知名度、在国际事务上影响力(如重要会议)、人口规模、基础设施(如国际机场、高速公路、地铁等)、大型港口、吸引外来投资能力、国际型的金融机构、公司总部(尤其是企业集团)或者股票交易所等众多要素。

  郭万达表示,深圳一直致力于追赶北京、上海、广州等先进城市,强调在国内的地位和作用,相对忽视从全球的高度审视自己,更多强调经济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忽视城市整体竞争力的打造。“深圳在城市国际化、文化媒体、教育医疗等领域发展较弱,在国际舞台上对城市的宣传也不够。”

  他建议,以全球城市定位深圳未来,要瞄准国际城市的高端形态,以全球为经纬布局深圳产业资源。另外,要增强国际化金融创新中心的能力,打造“金融+科技”的竞争优势,协同推进粤港澳大湾区世界级城市群建设,打造全球最佳营商环境,建设湾区共同市场。还要进一步强化深圳国际航空枢纽、航运枢纽和国家级高铁枢纽链接全球的能力,全面提升深圳国际枢纽定位。

  郭万达还认为,深圳在文化软实力存在较大不足,应突出时尚产业、新媒体、艺术品交易、文创设计、国际顶级节庆赛事发展,建设开放多元的现代文化艺术之都。亦有专家建议,深圳应进一步突出城市特色优势,提炼彰显主流城市精神,通过文化“走出去”扩大话语影响力,增强议程设置能力,提高国际能见度。

 
编辑:zl
如果您对这篇文章有兴趣或有疑问,希望做进一步交流,请联系我们! | 点击联系
 图片精选

合作媒体:人民网 新华网 中国网 中国日报网 国际在线 CNTV 中青网 中国台湾网 央广网 中国西藏网 中新网 中工网 光明 百度 新浪 搜狐 网易 凤凰 和讯 腾讯 上海经济网

关于我们 | 广告报价 | 招聘信息 | 服务优势 | 成功案例 | 免责条款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2-2017 www.ceesz.cn All Rights Reserved. 深圳经济网 保留所有权利

粤ICP备14030080号